详细内容

意舍穴

导读: 意舍穴有外散脾脏之热之作用功效,针灸穴位,此穴属足太阳膀胱经,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。经常按摩意舍穴对治疗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、黄疸、饮食不下等相关疾病有特效。意舍穴位于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3寸。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意舍穴的作用,怎么找,按摩手法及其准确穴位位置图。

【意舍穴的穴位简介】

出处: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消渴身热,面赤黄,意舍主之。”

穴义: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。

名解:意,脾之神也,脾气也。舍,来源也。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。

意舍穴

【意舍穴的功能特性】
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。

运行规律:循膀胱经上行。

功能作用:外散脾脏之热。

【意舍穴位位置图】

意舍穴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位于人体的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3寸。

意舍穴

【按摩意舍穴位的作用】

缓解治疗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。

【按摩意舍穴的功效】

外散脾脏之热。

意舍穴

【意舍穴的刺灸法】

治法:寒则补而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

刺法:斜刺0.5~0.8寸,局部酸胀; 不可深刺,以防刺伤内脏。

灸法:艾炷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
【意舍穴位配伍】

意舍穴配胃俞穴、脾俞穴具有缓解治疗腹胀的作用。

【意舍穴的穴位解剖】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背阔肌、下后锯肌、骶棘肌。皮肤由第十、十一、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。

意舍穴

【意舍穴的可治病症】

1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:消化不良,肠炎,胃扩张,肝炎,食道狭窄;

2、其它:腹直肌痉挛,胸膜炎,糖尿病,进行性肌营养不良。

【意舍穴的现代研究】

临床用于消化不良、糖尿病的治疗。

意舍穴的定位

标准定位:意舍穴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3寸。

意舍穴位于脊柱区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寸。俯伏或俯卧取穴。

一说“除脊各三寸取穴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

点击查看原图

意舍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

点击查看原图

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

意舍穴的位置

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

意舍穴的位置

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(肌肉)

意舍穴的位置

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(骨骼、内脏)

8 意舍穴的取法

意舍穴位于脊柱区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寸。俯伏或俯卧取穴。

俯卧位,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脊中(督脉)旁开3寸处取穴。

俯卧位,第11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。


9 意舍穴穴位解剖

意舍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背阔肌、下后锯肌、骶棘肌。有肋间动、静脉后支。分布着第十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。皮肤由第十、十一、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。(参看脾俞穴)

9.1 层次解剖
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背阔肌→下后锯肌→竖脊肌。

9.2 穴区神经、血管

浅层有第11、第12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、静脉分布;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11、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[7]。

布有第十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、静脉后支。


10 意舍穴的功效与作用

意舍穴具有健脾和胃,利胆化湿的功效。

意舍穴有健脾和胃等作用。

脾藏意,意舍在脾俞之旁,故可调理脾胃,治疗脾胃病。

意舍穴有疏清湿热、健脾运阳作用,治腹胀、背痛、大便泻、小便黄、呕吐、恶风寒、食不下等症。


11 意舍穴主治病证

意舍穴主治脾、胃、脊背等疾患:如脘腹膜胀,饮食不下,呕吐,黄疸,肠鸣泄泻,消渴,身热,咳嗽,腰脊酸痛,恶心,腹胀,肠鸣,泄泻,食不下,现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疗胃炎,胃扩张,食道狭窄,消化不良,肝炎,胆囊炎,胸膜炎,糖尿病,肠炎,腹直肌痉挛,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。

意舍穴主治脾、胃、脊背等疾患:如脘腹膜胀、饮食不下、呕吐、黄疸、肠鸣泄泻、消渴、身热、咳嗽、腰脊酸痛等。

意舍穴主治恶心,呕吐,腹胀,肠鸣,泄泻,黄疸,饮食不下等。

意舍穴主治腹胀、肠鸣、呕吐、食不下]。

意舍穴主治脾胃病:呕吐,腹胀,肠鸣,泄泻。

现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疗胃炎、胃扩张、食道狭窄、消化不良、肝炎、胆囊炎、胸膜炎、糖尿病等。

1.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:消化不良,肠炎,胃扩张,肝炎,食道狭窄;

2. 其它:腹直肌痉挛,胸膜炎,糖尿病,进行性肌营养不良。



12.1 刺法

斜刺0.3~0.5寸。

斜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胀感。

注意:意舍穴不可深刺,以防气胸

12.2 灸法

可灸

艾炷灸3~7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

艾炷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
13 意舍穴的配伍

意舍配期门、阳陵泉,有疏肝利胆,清热除湿的作用,主治黄疸。

意舍配脾俞、胃俞、肝俞、肾俞、三阴交、足三里,治糖尿病

意舍配天枢、足三里,治吐泻

意舍配脾俞、胃俞、肝俞、胆俞、足三里,治腹胀、腹痛


14 文献摘要

《针灸甲乙经》:腹满胪胀,大便泄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消渴身热、面目黄,意舍主之。

《太平圣惠方》:胸胁胀满,背痛恶寒,饮食不下,呕吐不留住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腹满虚胀,大便滑泄,背痛恶风寒,食饮不下,呕吐不止,消渴,目黄。

301医院舒缓膏,舒缓膏厂家,舒缓膏厂家直发,舒缓膏招代理,舒缓膏厂家电话18511020495.jpg


上一篇阴谷穴下一篇譩譆穴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在线留言
发送邮件
联系我们:
13366622965
总监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0
×

购物车

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
金额总计:¥23立即结算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