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行间穴

导读: 行间穴对治疗中风、癫痫、头痛、目眩、目赤肿痛、青盲、口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,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带下等妇科病证,遗尿、癃闭等泌尿系病证,疝气,胸胁胀痛效果好,与期门穴被称为拯救肝脏的义士。行间穴位于足背侧,当第一、二趾间,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本文图解行间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。

【行间穴名解】

行间穴,出《灵枢。本输》。又名:荥(火)穴。

1、行间。行,行走、流动、离开也。间,二者当中也。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。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,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,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,故名。

2、肝经荥穴。荥,极小的水流也。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,至本穴后,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,水量极小,故为肝经荥穴。

行间穴

3、本穴属火。属火,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,至本穴后,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,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,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,故其属火。

【行间穴位位置图】

第1、2趾间,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
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

行间穴

在足背侧,当第1、2趾间,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。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,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、静脉。

【按摩行间穴位的手法】

用大拇指指尖掐。

【按摩行间穴位的作用】

行间穴位,属足厥阴肝经。主治头痛眩晕,青盲,雀目、目赤肿痛,失眠,癫痫,瘈疭,小儿惊风,胸胁痛,口眼歪斜,遗尿,癃闭,疝气,遗精,月经过多,干湿脚气,以及高血压,神经衰弱,精神分裂症等。

【行间穴的功效】

行间穴的主治疾病为:宿醉不适、眼部疾病、腿抽筋、夜尿症、肝脏疾病、腹气上逆、肋间神经痛、月经过多、粘膜炎等。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,月经过多,闭经,痛经,白带,阴中痛,遗尿,淋疾,疝气,胸胁满痛,呃逆,咳嗽,洞泻,头痛,眩晕,目赤痛,青盲,中风,癫痫,瘛疭,失眠,口喎,膝肿,下肢内侧痛,足跗肿痛。

【行间穴主治】

1、中风、癫痫、头痛、目眩、目赤肿痛、青盲、口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。

2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带下等妇科病证。

3、遗尿、癃闭等泌尿系病证。

4、疝气。

5、胸胁胀痛。

行间穴

【行间穴临床运用】

1、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、青光眼、结膜炎、睾丸炎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肋间神经痛等。配耳尖、太阳主治目赤肿痛。

2、治疗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:配合太冲穴,由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掐揉。

【行间穴穴位配伍】

1、配睛明穴治青光眼、降眼压;

2、配太冲穴、合谷穴、风池穴、百会穴治肝火上炎、头痛、眩晕、衄血;

3、配中脘穴、肝俞穴、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;

4、配中府穴、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。

行间穴

【行间穴的针灸】

直刺0.5~0.8寸。艾炷灸3-5壮;或艾条灸5-10分钟。

【行间穴的备注】

荥穴。

【行间穴去肝火】 

“行间穴”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。它是一个火穴,肝属木,木生火,如果您肝火太旺,就泻其心火。而“行间穴”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。春天肝火盛,多揉“行间穴”,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。



对付肝病的大义士——行间穴


导读:行间穴位于足背侧,大拇趾、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,稍微靠大拇趾边缘。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。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:宿醉不适、眼部疾病、腿抽筋、夜尿症、肝脏疾病、腹气上逆、肋间神经痛、月经过多、黏膜炎等。

行间穴位于足背侧,大拇趾、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,稍微靠大拇趾边缘。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。

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:宿醉不适、眼部疾病、腿抽筋、夜尿症、肝脏疾病、腹气上逆、肋间神经痛、月经过多、黏膜炎等。

 

肝病可以说是最令现代人人闻之色变的一种病症,治疗起来不但花费巨大,而且非常麻烦,西医很难取得根治的效果。在这里,我建议大家对肝病首先要保持平常心,不要对它太过恐惧,另外,最重要的是多按摩肝经上的重点穴位行间穴,若能持之以恒,必将取得良好的疗效。如何按摩行间穴呢?很简单,在行间穴上每天两次指压,每次30下的强烈刺激即可。如果有肝硬化和酒精肝、脂肪肝,则可用香烟或艾柱每天炙20次,不过此法需要专业人士指导。

当然,行间穴的功用不止是对肝病有特殊疗效。通过看行间穴的位置图片,我们可以知道,行间穴紧邻着大敦穴,同样属于足厥阴肝经,因为其循经路线一致,所以其治疗疾病的原理也是相同的,治疗疾病的种类基本上就会有类似的地方。

(1)癫痫、头痛、目眩等病症。

(2)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带下等妇科病症。

(3)遗尿、癃闭等泌尿系统病症。

(4)疝气。

当然,由于穴位的相对独立性,因此,行间穴也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功效:

(1)“荥主身热”,行间穴属火,最善治头面之火。如:面赤胀痛,面热鼻血等。按摩此穴对眼睛胀痛尤为显效。

(2)“实同泻其子”,行间穴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,如果您经常两肋胀痛嘴苦,那是肝火旺。如果牙痛、腮帮子肿、口腔溃疡、鼻出血,尤其是舌尖长泡,那是心火盛。多按摩行间可以消火。明代医书《类经·图翼》云:“泻行间火而热自清,木气自下”。

(3)行间还可治心理烦热、燥咳失眠等。

(4)因肝经环绕阴器,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热症,如阴囊湿疹、小便热痛、阴部瘙痒等。

(5)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,按摩行间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。

行间穴:肝火旺,找行间

导读:行间穴:肝火旺,找行间取穴正坐或仰卧位,于足背第1、2趾趾缝端凹陷处取穴。行,循行,穴在第1、2趾趾间缝纹端,喻脉气行于两趾之间,而入本穴,故名行间。

行间穴:肝火旺,找行间

取穴正坐或仰卧位,于足背第1、2趾趾缝端凹陷处取穴。

行,循行,穴在第1、2趾趾间缝纹端,喻脉气行于两趾之间,而入本穴,故名行间。

按揉行间泻肝火

如果一个人“火气大”或“肝火旺”,应该如何来调治呢?其实,每条经上的荥穴都是泻火的要穴,肝经上的荥穴——行间穴,位于第1、2趾间,对于肝火旺有显著的治疗效果。

肝火旺时,人容易发怒,大怒甚至会导致肝火上冲于头部,出现头痛、眩晕;上冲于眼睛出现目赤肿痛、目眩、青盲;上冲于耳出现耳鸣、耳聋;上冲于口出现口歪。怒气对人体有很大损害,不妨经常给自己按揉行间穴泻火吧!

本穴为足厥阴肝经荥火穴,荥主身热,故有清泻肝胆实火、利头目之功,主治头痛、目赤痛、眩晕、失眠等。

按揉行间,宣肺止咳

本穴为肝经之荥火穴,具有疏肝健脾、和胃降逆之功,清肝泻火、宣肺止咳之能,能有效缓解呃逆、泄泻、咳嗽等症。

现代医学新用法

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:妇科疾病,如功能性子宫出血;神经系统疾病,如神经衰弱、精神分裂症、癫痫、失眠;消化系统疾病,如便秘、胃炎、肠炎;泌尿系统疾病,如膀胱炎、睾丸炎、遗尿、尿潴留。

指压方法

两腿盘坐,以一手食指指尖掐按行间穴。掐按的力度以能耐受为度,注意不要掐破皮肤。每天早晚各一次,每次2~3分钟,两侧行间穴交替掐按。


春季养肝按摩五穴位 按摩行间穴去肝火


导读:  春季养生要护好肝。中医认为,春季养生的关键点在于助阳生发,我们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相关穴位,起到滋阴补血,养肝补肝的作用。春季多吃些酸味的食物也有助于肝脏的滋养,下面我……

  春季养生要护好肝。中医认为,春季养生的关键点在于助阳生发,我们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相关穴位,起到滋阴补血,养肝补肝的作用。春季多吃些酸味的食物也有助于肝脏的滋养,下面我们就为您介绍滋养肝脏的五大穴位,希望对您的身体健康所帮助。

  1、行间穴:

  “行间穴”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。它是一个火穴,肝属木,木生火,如果您肝火太旺,就泻其心火。而“行间穴”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。春天肝火盛,多揉“行间穴”,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。


  2、肝俞穴:

  肝俞穴位于背部,第9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,是肝的背俞穴,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“水潭”,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。肝俞与太冲搭配,在中医里属于“俞原配穴”法,能够补肝阴,养肝柔肝。它的取法是俯卧位,在第九胸椎棘突下,筋缩(督脉)旁开1.5寸处取穴。

3、太溪穴:

 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双测对称,也就是两个。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,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。肝属木,肾属水,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,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。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,能够更好地“滋水涵木”。

  4、太冲穴:

 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,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。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,是肝经的原穴,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,按摩刺激太冲穴,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,使肝脏功能正常。

5、大敦穴:

 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。“敦”是厚的意思,“大敦”就是特别厚。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,“井”是源头的意思。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“大敦”穴。大敦穴取穴时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,大敦穴位于大拇趾(靠第二趾一侧)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。“大敦穴”可以按摩,也可以艾炙,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,可使您头脑清晰,神清气爽。

301医院姜根舒原液,姜根舒原液厂家直发,姜根舒原液厂家,姜根舒原液招代理,姜根舒原液厂家电话18511020495.jpg


上一篇膝关穴下一篇下髎穴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在线留言
发送邮件
联系我们:
13366622965
总监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0
×

购物车

商品名称 数量 产品单价 折扣 总计
金额总计:¥23立即结算
seo seo